8858cc永利(国际)官网GREEN NO.1

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:
  • 首页/
  • 新闻中心/
  • 新闻公告/
  •   【IT商业新闻网讯】(记者王婷婷)航天,离我们很远;航天人,离我们很近。远在天边的飞行物,外行人看热闹、内行人看门道、技术人则在幕后兢兢业业……8月底的某天,中国航天信息中心,董碧丹主任在办公室热情接见了前来拜访的我们:爽朗的笑声、缓慢而有条理的言谈,亲切如友;提及航天信息化,且行且探索……

      航天工业信息化热潮

      全国CIO/CTO俱乐部:纵观整个航天工业,企业信息化热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目前各航天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如何?航天信息中心在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?

      董主任:中国航天信息化起步较早,至今已经历了两次高潮时期。详细说来,第一次信息化高潮可追溯至1984年着手建设的全国各单位联网的“842工程”,后来经多次软、硬件升级、改造,在航天系统内部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,其中“信息综合统计系统”和“情报系统”经多次更新改造一直留存至今;90年代初,随着内部和外部形式的变化,信息化进展缓慢,步入一个低潮期;2003年后,尤其是近四五年,信息化出现第二次高潮,国家不仅有大量的资金投入,航天工业的集团和单位也在加大IT投入力度,像如今大家都在倡导的创新管理、流程优化、工程应用等,大多都落在IT支持这块,其中最直观的变化即IT驱动业务变成了业务需求推动IT发展。

      值得一提的是,国内第一封对国外的邮件直达维也纳就是从航天信息中心(原航天710所)发出的,其历史意义不可小视。从过去到现在,不管信息中心如何变革、人员如何更替,信息中心一直从总体的、技术的、业务的各个方面支撑着集团各环节的信息化工作。

      全国CIO/CTO俱乐部:随着航天企业业务需求不断的变化、系统不断增加、流程错综复杂、系统将越来越不堪重负,如果重新改造需要花很大的成本,像我们作为行业信息中心,企业这种日益严重的IT架构问题,我们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?

      董主任:这是一个过程吧。现在很多应用系统都是纵向的,像我们集团也是集团、院、所三级管理体系,财务、人力资源等自然也纵向发展至今。而话说回来,搞IT行业的人,大家很早就意识到不应该如此发展,但信息化的应用都是由一项业务局部地应用而发展起来的,自然的发展就这样形成了这样的格局。如今问题来了,怎么办?

      我想还是有解决方案的:比如说可以先做资源的系统集成,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,数据资源嘛,只要需求和数据资源梳理清楚了,技术上是可以比较容易地形成集成和共享的;再比如说ERP整体解决方案,采取总体设计实现来解决,建议已有的旧的系统可以继续使用,直到整体发展成熟了,在把旧的慢慢改版、移植到新的系统中,一下子拆掉旧的系统是不可取的。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过程,在IT发展历程中,这个过程是被允许的。这就好比一个设计,一开始它就很完美是不现实的。国外也有这样一个过程,我们可以借鉴别人已经走过的路,去缩短我们要走的弯路,可以紧跟IT技术发展来加快我们的信息化进程。

      概括的讲,在客观条件下,IT系统从简单到复杂、从复杂再慢慢集成做的简单,这对技术人员来说是复杂的,对用户来说却是受欢迎的。

      数字航天任重道远

      全国CIO/CTO俱乐部: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“创世界一流宇航公司”的目标,“数字航天”成为信息化建设是关键要素之一。您能简单为我们介绍下什么是数字航天,实现程度如何?

      董主任:是的,我们集团几年前提出了“数字航天”的概念,可以这样理解:在制造的时候,航天设计、制造、管理本身是一个方面,比如生产中的三维设计、自动化管理等;另一个是产品本身的数字化,我们的产品上面不是全带有芯片、全带软件吗?

      现在总体感觉,我们虽然有了一些网络基础,在设计、生产这块已经使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手段,这几年进步比较快,但还是比较薄弱、与国外还是有一些差距的。比如说国外生产宇航产品,人家可以全部采用三维设计、数字化处理,像手制的图下生产线都不需要了,而我们在这种设计生产一体化的实现上,还有待进一步突破。

      全国CIO/CTO俱乐部:像我们航天信息中心,所有用到的技术,包括系统采购,全部需要自己研发、自主创新,没有办法沿用别人已有的比较先进的东西。

      董主任:对对对,航天可能跟航空在这一点上有些差距,航空要尽量像国外先进技术靠拢,从国外引进就可以直接采用;航天,你引进别人也不会给你呀?不过,现在有些设备其实是通用的,像数字化的有些东西,国外引进后我们也可以去改造它,让它适应我们的需求,当然我们航天信息化应用有些还是立足于我们自己来研发设计建设,有自己的特点的。

      近年来,我国发射卫星很密集,原来一年几颗如今都是一年二、三十颗了,如果不能数字化生产、设计,在工作人员没有增加多少的情况下,根本达不到那样的水平。所以从信息化的角度讲,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对比发现彼此还是有差距的;对我们而言,基础有了,后续还得多多努力。

      全国CIO/CTO俱乐部:在这个投资大、周期长的系统工程里,您如何看待其投资回报?

      董主任:从提高生产效率这方面来说,作用还是挺大的。现在基本上我们所有的新产品,都在慢慢向数字化生产线、数字化设计这块发展。举个例子,使用数字化设计、实验和验证后,我们试制产品过程中可以不用再生产或少生产实物做实验验证,摆脱了过去生产实物——验证的传统模式,周期缩短、效率提升、成本也自然节约下来,可谓省时省力还省钱。再比如国外的虚拟卫星设计,直接数字化实验,实验次数减少成功率反而大大提升。

      从管理角度看,举个例子吧,现在的视频会议频繁召开,而我们不再需要全国各地来回奔跑;信息检索,我们不再需要在到本地查阅,网络解决了所有空间的壁垒。

      全国CIO/CTO俱乐部:如今运行良好的系统,前期运行是否也会遭到大家的心理抵触呢?

      董主任:开始的时候,大家当然也会抵触。我记得像我自己80年代初设计的第一个程序——工资系统,也一样遭到过财务人员的抱怨,那时计算机是个新鲜东西,财务人员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,说这个输入也不会那个内容不会填,开始也很是费劲,觉得还不如手工快呐。两、三个月后,财务人员态度大变,报喜说这个东西非常管用,原来一个星期完成的活现在一两天就完成了……这,启示我们:用户IT入门,恐怕还得IT行业人帮一把,而一旦他们略知一二,他们就会主动跟你提出很多的需求,对这里不满意对那里不喜欢……

      全国CIO/CTO俱乐部:如今社会各界都在热议云计算,有人认为云计算落地实践只需要时间,也有人认为云计算本身就是个噱头,对此您怎么看?

      董主任:我觉得咱们以前搞集中式计算、分布式计算,实际上都可以说是云计算的基础,如果说前两年我们觉得它还很虚,还不知道怎么才能落地,现在可以说已经有案例可循,比如说虚拟服务器我们已经在用了,虚拟终端我们也在考虑中,这些都证明技术是往上走了一步。

      此外,对于做工程的人来说,我们关心的是它怎么落地,它的技术含量在哪里,所以说我们是慢慢在应用,不可能跟着社会一起炒,一定是等着技术一步步发展到可以使用的时候,落地应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
      全国CIO/CTO俱乐部:那如果云计算真的用于航天,我们会不会担心它的一个安全问题呢?

      董主任:当然,我们研究它就是因为安全还是有顾虑的,所以落地,是慢慢的落地,是一边研究一边落地。像我们现在研究的虚拟云技术,如何保证它的安全,我们也是借助于外面的一些安全厂商自己琢磨研究。

      全国CIO/CTO俱乐部:谈了这么多IT技术、IT应用,最后我们来聊一聊IT人物。IT技术不断更新,领导管理也是非常辛苦的,作为女性CIO的杰出代表,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下您是如何平衡工作与学习的关系、如何保持持续学习的激情的?

      董主任:其实,工作和学习是分不开的,工作就是在学习,比方说我看《IT时代周刊》杂志,这是一种学习,每天翻阅下杂志新的东西,对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;再比如说与厂商的交互,工作中向身边的同事请教,这都是在学习。如果想把一个工作干好,你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,这一方面靠外界的接触一方面靠内部的积累,学业务、也学技术、学如何跟业务融合等等。可以说,学习和工作本来就是一个融合在一起的过程。

      很多时候,我们去给别人做应用系统,有人就说你都成我们专家了,我说怎么成专家了?人家说你看我们一个人管一个事,而你对这些事情全了解。显然,我要做好软件,不懂业务不懂需求根本无法真正为用户做好服务,另外计算机是个快速发展的东西,不学习无法生存。

      举个自己的亲身经历:工作期间我曾生过几个月的病,休假回到岗位,DOS一下子就变成了Windows,操作界面都全变了,不学习怎么办?我自己对软件对信息化还是很有兴趣的,我喜欢这个行业。

    XML 地图